USB 概述

概述

A型USB連結器
兩個B型USB連結器,mini和全尺寸的,側檢視和正檢視,旁邊是5美分做對照
USB集線器

USB最初是由英特爾(Intel)與微軟(Microsoft)公司倡導發起,其最大的特點是支援熱插拔即插即用。當裝置插入時,主機列舉到此裝置並載入所需的驅動程式,因此在使用上遠比PCIISA匯流排方便。

USB速度比並列埠(例如EPP、LPT)與串列埠(例如RS-232)等傳統電腦用標準匯流排快上許多。原標準中USB 1.1的最大傳輸頻寬為12Mbps,USB 2.0的最大傳輸頻寬為480Mbps。近期推出的USB 3.0更從480Mbps提升到5Gbps。

USB的設計為非對稱式的,它由一個主機控制器和若干透過集線器裝置以樹形連線的裝置組成。一個控制器下最多可以有5級Hub,包括Hub在內,最多可以連接128個設備,因為在設計時是使用7bit(位元)定址欄位,二的七次方就等於128,一般人說USB連接127個是指連接(某一設備)時需扣除一個連接主機的USB接頭,而一台電腦可以同時有多個控制器。和SPI-SCSI等標準不同,USB集線器不需要終端子。

USB可以連線的外設滑鼠鍵盤遊戲手柄遊戲桿掃描器數位相機印表機硬碟網路部件。對數位相機這樣的多媒體外設USB已經是預設介面;由於大大簡化了與電腦的連線,USB也逐步取代並列埠成為印表機的主流連線方式。2004年已經有超過1億台USB裝置;到2007年時,高畫質晰度數位視訊外設是僅有的USB未能染指的外設類別,因為他需要更高的傳輸速率。

現USB標準中,統一為USB 3.0,向下相容,分為:

USB版本速率稱號頻寬速度
USB 3.0超高速
SuperSpeed
5Gbps約610MB/S(625,000KB/S)
USB 2.0高速
Hi-Speed
480Mbps約60MB/S(60,000KB/S)
USB 1.1全速
Full Speed
12Mbps約1.5MB/S(1,500KB/S)
USB 1.0低速
Low Speed
1.5Mbps187.5KB/S(192000Bytes/S)

[編輯]標準

主條目:USB On-The-Go

USB實裝論壇USB Implementers ForumUSB-IF)負責USB標準制訂,其成員包括:蘋果電腦惠普NEC微軟英特爾

2001年底,USB-IF公布了USB 2.0規範,與之前的USB 0.9USB 1.0USB 1.1一樣,該規範完全回溯相容。隨後,USB-IF公布了USB On-The-GoUSB OTG,目前版本:1.0a)作為USB 2.0規範的補充標準,使其能夠用於在便攜裝置之間直接交換資料。

USB的連結器分為A、B兩種,分別用於主機和裝置;其各自的小型化的連結器是Mini-AMini-B,另外還有Mini-AB(可同時支援Mini-AMini-B)的插口。

[編輯]技術細節

[編輯]技術指標

從左至右:
  • proprietary (not USB)
  • Mini-B plug
  • B-type plug
  • A-type receptacle
  • A-type plug

目前USB支援3種資料訊號速率,USB裝置應該在其外殼或者有時是自身上正確標明其使用的速率。USB-IF進行裝置認證並為透過相容測試並支付許可費用的裝置提供基本速率(低速和全速)和高速的特殊商標許可。

  • 1.5 Mbps 的低速速率。主要用於人機介面裝置Human Interface Devices,HID),例如鍵盤、滑鼠、遊戲桿等等。
  • 12 Mbps 的全速速率。 在USB 2.0之前是曾經是最高速率,後起的更高速率的高速介面應該相容全速速率。多個全速裝置間可以按照先到先得法則劃分頻寬;使用多個等時裝置時會超過頻寬上限也並不罕見。所有的USB連接埠支援全速速率。
  • 480 Mbps 的高速速率。並非所有的USB 2.0裝置都是高速的。高速裝置插入全速連接埠時應該與全速相容。而高速連接埠具有所謂事務翻譯器Transaction Translator)功能,能夠隔離全速、低速裝置與高速之間資料流,但是不會影響供電和串聯深度。
  • 5Gbps 的超高速速率。相較於現有USB 2.0的480Mbps最高理論速度,USB 3.0可支援到5.0Gbps,是USB 2.0的10倍。若將USB 3.0應用到外接硬碟、隨身碟或藍光燒錄機等儲存裝置,將可大幅縮短資料傳輸時間。

[編輯]機械和電力標準

[編輯]標準USB介面

USB插頭

USB訊號使用分別標記為D+ 和D- 的雙絞線傳輸,它們各自使用半雙工差動訊號並協同工作,以抵消長導線的電磁干擾。

標準USB連結器觸點
觸點功能(主機)功能(裝置)
1VBUS (4.75-5.25 V)VBUS (4.4-5.25 V)
2D-D-
3D+D+
4接地接地

USB 3.0 Standard-A Connector Pin Assignments

Pin NumberSignal NameDescriptionMating Sequence
1VBUSPowerSecond
2D-USB 2.0 differential pairThird or beyond
3D+USB 2.0 differential pairThird or beyond
4GNDGround for power returnSecond
5StdA_SSRX-SuperSpeed receiver differential pairThird or beyond
6StdA_SSRX+SuperSpeed receiver differential pairThird or beyond
7GND_DRAINGround for signal returnThird or beyond
8StdA_SSTX-SuperSpeed transmitter differential pairThird or beyond
9StdA_SSTX+SuperSpeed transmitter differential pairThird or beyond
ShellShieldConnector metal shellFirst

[編輯]Mini USB介面

Mini USB除了第4針外,其他介面功能皆與標準USB相同。第4針成為ID,在mini-A上連線到第5針,在mini-B可以懸空亦可連線到第5針。

Mini USB連結器觸點
觸點功能顏色
1VBUS (4.4–5.25 V)
2D−
3D+
4ID
5接地

[編輯]Micro USB介面

Micro-USB插頭

2007年1月4日USB實裝論壇USB-IF)頒布了Micro-USB的插頭標準[1]。該標準將在許多新型智慧型手機PDA上替代Mini-USBMicro-USB插頭的插拔壽命為10,000次。相比Mini-USB插頭來說,它的高度減半,寬度相差無幾。OMTP組織最近宣布,Micro-USB將成為行動裝置資料和電源的標準介面[2]

2009年2月17日全球行動通訊聯盟協會GSM AssociationGSMA)宣佈在2012年前將使用Micro-USB作為全球統一的標準充電器規格。首批簽署協議的廠商包括:諾基亞樂金(LG)、摩托羅拉三星索尼益立信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Orange法國電信)、TelefonicaT-Mobile沃達豐

[編輯]編碼方式

USB標準採用NRZI(翻轉不歸零制)方式對資料進行編碼,電位保持時傳送邏輯1,電位翻轉時傳送邏輯0。

[編輯]軟體架構

焊接在印刷電路板上的USB插座

一個USB主機透過hub鏈可以連線多個裝置。由於理論上一個物理裝置可以承擔多種功能,例如路由器同時也可以是一個SD卡讀卡器,USB的術語中裝置(device)指的是功能(functions)。集線器(hub)由於作用特殊,按照正式的觀點並不認為是function。直接連線到主機的hub是根(root)hub。

[編輯]端點

裝置/功能(和集線器)與管道pipe(邏輯通道)聯繫在一起,管道把主機控制器和被稱為端點endpoint的邏輯實體連線起來。管道和位元流(例如UNIXpipeline)有著相同的含義,而在USB詞彙中術語端點經常和管道混用,甚至在正式文檔中。

端點(和各自的管道)在每個方向上按照0-15編號,因此一個裝置/功能最多有32個活動管道,16個進,16個出。(出(OUT)指離開控制器,而入(IN)指進入主機控制器。)兩個方向的端點0總是留給匯流排管理,佔用了32個端點中的2個。在管道中,資料使用不同長度的包傳遞,端點可以傳遞的包長度上限一般是2n位元組,所以USB包經常包含的資料量依次有8、16、32、64、128、256、512或者1024位元組。

一個端點只能單向(進/出)傳輸資料,自然管道也是單向的。每個USB裝置至少有兩個端點/管道:它們分別是進出方向的,編號為0,用於控制匯流排上的裝置。按照各自的傳輸型別,管道被分為4類:

  • 控制傳輸(Control)——一般用於短的、簡單的對裝置的命令和狀態反饋,例如用於匯流排控制的0號管道。
  • 同步傳輸(Isochronous)——按照有保障的速度(可能但不必然是儘快地)傳輸,可能有資料遺失,例如即時的音訊、視訊。
  • 中斷傳輸(Interrupt)——用於必須保證儘快反應的裝置(有限延遲),例如滑鼠、鍵盤。
  • 批次傳輸(Bulk)——使用餘下的頻寬大量地(但是沒有對於延遲、連續性、頻寬和速度的保證)傳輸資料,例如普通的檔案傳輸。

一旦裝置(功能)透過匯流排的hub附加到主機控制器,主機控制器就給它分配一個主機上唯一的7位位址。主機控制器透過投票分配流量,一般是透過輪詢模式,因此沒有明確向主機控制器請求之前,裝置不能傳輸資料。

為了存取端點,必須獲得一個分層的配置。連線到主機的裝置有且僅有一個裝置描述符(device descriptor),而裝置描述符有若干配置描述符(configuration descriptors)。這些配置一般與狀態相對應,例如活躍和節能模式。每個配置描述符有若干介面描述符(interface setting),用於描述裝置的一定方面,所以可以被用於不同的用途:如一個相機可能擁有視訊和音訊兩個介面。介面描述符有一個預設介面設定(default interface setting)和可能多個替代介面設定(alternate interface settings),它們都擁有如上所述的端點描述符。一個端點能夠在多個介面和替代介面設定之間復用。

[編輯]HCD

包含主機控制器和根HUB的硬體為程式設計師提供了由硬體實作定義的介面主機控制器裝置 (HCD)。而實際上它在電腦上就是內部記憶體對映

1.0和1.1的標準有兩個競爭的HCD實作。康柏的 開放主機控制器介面 (OHCI)和Intel的通用主機控制器介面 (UHCI)。VIA威盛採納了UHCI;其他主要的晶片組多使用OHCI。它們的主要區別是UHCI更加依賴軟體驅動,因此對CPU要求更高,但是自身的硬體會更廉價。它們的並存導致作業系統開發和硬體廠商都必須在兩個方案上開發和測試,從而導致費用上升。因此USB-IF在USB 2.0的設計階段堅持只能有一個實作規範,這就是擴充功能主機控制器介面 (EHCI)。因為EHCI只支援高速傳輸,所以EHCI控制器包括四個虛擬的全速或者慢速控制器。這裡同樣是Intel和Via使用虛擬UHCI,其他一般使用OHCI控制器。

某些版本的Windows上,開啟裝置管理器,如果裝置說明中是否有「增強」("Enhanced"),就能夠確認它是2.0版的。而在Linux系統中,命令lspci能夠列出所有的PCI裝置,而USB會分別命名為OHCI、UHCI或者EHCI。

列出為32位元位址的為EHCI,16位元的為OHCI

命令lsusb能夠顯示所有USB裝置的資訊。命令dmesg能夠顯示OS啟動時關於USB裝置的資訊。

[編輯]USB封包格式

USB的封包格式和早期的網際網路封包格式非常相似,要了解USB連接原理就一定要先了解封包格式。

USB包格式
偏移量型別大小
0HeaderChksum1利用添加包頭進行效驗,不包括包頭本身的校驗。
1HeaderSize1包頭的大小,包括可用的字串。
2Signature2資料值為0x1234
4VendorID2USB提供商的ID
6ProductID2USB產品ID
8ProductVersion1產品版本號
9FirmwareVersion1韌體版本號
10USB屬性1USB Attribute:

Bit 0:如果設為1,包頭包括以下三個字串:語言、製造商、產品字串;如果設為0,包頭不包括任何字串。
Bit 2:如果設為1,裝置內建電源;如果設為0,無內建電源。
Bit 3:如果設為1,裝置可以透過匯流排供電;如果設為0,無法透過匯流排供電。
Bits 1 and 4—7:保留。

11最大電力1裝置需要的最大電力,以2mA(毫安培)為單位。
12裝置屬性1Device Attributes:

Bit 0:如果設為1,CPU執行在24 MHz;如果設為0,CPU執行在12 MHz。
Bit 3:如果設為1,裝置的EEPROM可以支援400 MHz;如果設為0,不支援400 MHz。
Bits 1, 2 and 4 ... 7:保留。

13WPageSize1I2C的最大寫入頁面大小
14資料型別1該數值定義裝置是軟體EEPROM還是硬體EEPROM。

0x02:硬體EEPROM
其它數值無效。

15RpageSize1I2C最大讀取頁面大小。如果值為0,整個負載大小由一個I2C讀取裝置讀取。
16PayLoadSize2如果將EEPROM作為軟體EEPROM使用,表示軟體的大小;除此之外該值都是0。
0xxxLanguage string4如果有,語言字串是標準的USB字串格式。
0xxxManufacture string...如果有,製造商字串是標準的USB字串格式。
0xxxProduct string...如果有,產品字串是標準的USB字串格式。
0xxxApplication Code...如果有,表示應用代碼。

[編輯]裝置分類

依附在匯流排上的裝置可以是需要特定的驅動程式的完全客製的裝置,也可能屬於某個裝置類別。這些類別定義了某種裝置的行為和介面描述符,這樣一個驅動程式可能用於所有此種類別的裝置。一般作業系統都為支援這些裝置類別,為其提供通用驅動程式。

裝置分類由USB設計論壇裝置工作群組決定,並分配ID。

如果一個裝置型別屬於整個裝置,該裝置的描述符的bDeviceClass域保存類別ID;如果它這是裝置的一個介面,其ID保存在介面描述符的bInterfaceClass域。他們都佔用一個位元組,所以最多有253種裝置類別。(0x00和0xFF保留)。當bDeviceClass設為0x00,作業系統會檢查每個介面的bInterfaceClass以確定其類別。

每種類別可選支援子類別別(SubClass)和協定子定義(Protocol subdefinition)。這樣可以用於主裝置型別的不斷修訂。

常用裝置類別和ID有:

0x00
保留值
0x01
USB音訊裝置,像音效卡這樣的裝置。
0x02
USB通訊控制裝置,像網卡數據機串列埠這樣的裝置。
0x03
人機介面裝置鍵盤滑鼠等。
0x05
物理介面裝置,像搖桿等。
0x06
靜止影像捕捉裝置,用在USB上的Picture Transfer Protocol
0x07
USB列印裝置,像印表機
0x08
USB大容量儲存裝置隨身碟行動硬碟,MMC卡SD卡CF卡讀卡器,數位相機,數位音訊播放器等。這一類裝置顯示成一個檔案系統
0x09
USB集線器。
0x0A
USB通訊裝置("CDC"),用於數據機(包括軟體數據機), 網卡(雙絞線), ISDN傳真
0x0B
智慧卡裝置,像讀卡器
0x0E
USB視訊裝置,類似攝像頭,電視卡的動態影像捕捉裝置。
0xE0
無線控制器,如藍芽
0xFE
特殊的應用,如紅外線資料橋接器。
0xFF
訂制裝置。

[編輯]USB接頭

常用的USB延長線

接頭是由USB協會所指定,接頭的設計一方面為了支援眾多USB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也避免以往許多類似序列接頭所出現的問題。

  • 接頭設計的相當耐用。許多以往使用的接頭較脆弱,即使受力不大,有時針腳或零件也會折彎甚至斷裂。而USB接頭的金屬導電部份周圍有塑料作為保護,而且整個連線部份被金屬的保護套圍住,因此USB接頭不論插拔,都不容易受損。由於金屬保護套和外圍塑料護套的保護,需要較大的力量才能造成USB接頭明顯的損壞。
  • 不可能把USB介面插錯。這是防呆設計,方向相反的插頭不可能插到插座裡,方向正反很容易感覺出來。
  • 接頭能相對便宜地大量生產。
  • 在USB網路中,接頭被強制使用定向拓撲。USB不支援環形網路,因此不相容的USB裝置之間介面也不相容。不像其他通訊系統(如RJ-45電纜)不能使用轉換插頭,防止環形USB網路產生。
  • 適度的插拔力。USB電纜和小型USB裝置能被插口卡住(不需要夾子、螺絲或者其他介面那樣的鎖扣)。允許透過適當力量插拔,連結器要方便困難環境和殘障人士使用。
  • 由於接頭的構造,在將USB插頭插入USB座時,插頭外面的金屬保護套會先接觸到USB座內對應的金屬部份,之後插頭內部的四個觸點才會接觸到USB座。金屬保護套會連線到系統的地點,提供路徑使靜電可以放電,避免因靜電透過電子零件而造成損壞。

USB電纜最長允許5米,更長的距離需要HUB[3]

[編輯]電源

USB接頭提供一組5伏特的電壓,可作為相連接USB設備的電源。實際上,設備接收到的電源可能會低於5V,只略高於4V。USB規範要求在任何情形下,電壓均不能超過5.25V;在最壞情形下(經由USB供電HUB所連接的LOW POWER設備)電壓均不能低於4.375V,一般情形電壓會接近5V。

一個USB的HUB最多只能提供500 mA的電流。如此的電流已足以驅動許多電子設備,不過連接在總線供電HUB的所有設備,需要共享500mA的電流額度。一個由總線供電的設備可以使用到它所連接埠上允許輸出的所有電源。

總線供電的HUB可以將電源供給連接在HUB上的所有設備,不過USB的規範只允許總線供電的HUB下游串接一層總線供電的設備,因此,總線供電的HUB下游不允許再串接另一個由總線供電的HUB。許多HUB有外加電源,因此可以提供電源給下游的設備,不會消耗總線上的電源。若設備需要的電壓超過5V,或是需要電流超過500mA,都需要使用外加電源。

相對於之前其他溝通介面僅能傳遞訊息資料,高電壓USB插槽本身還能提供5V(伏特)的主動電壓,及0.5A(安培)的電流,因此對於一些小型設備而言,可以不必再外接電源供應裝置,就能利用來自USB插槽的電力順利運作。利用這特點,也有廠商開發出適當的排線,將USB拿來當作供電插座般使用,例如作為行動電話的充電器,或是提供小型桌燈的電力需要,反而與原本用來連接電腦用的主要用途無關。

[編輯]同類標準比較

[編輯]USB大容量儲存

隨身碟,典型的USB大量儲存裝置

USB使用USB mass storage device class標準實作Storage裝置的連線。它最初被用於傳統的磁碟和光碟驅動,但是現在已經擴充功能到支援大量不同的裝置.USB不能用於電腦內部儲存裝置的基本匯流排:像ATA(IDE), Serial ATA(SATA),和SCSI

然而,USB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優點,那就是它能夠在不關閉電腦主機電源的情況下動態的安裝和刪除USB裝置,這使它成為一個有用的外部裝置。今天,大量的生產商提供行動式USB行動硬碟或者一個空的,能夠相容內部驅動的盒子。這些內部驅動通常提供一個轉換驅動介面,用以轉換IDE, ATA, SATA, ATAPI,或者SCSI到USB port。對於使用者來講,就像連線了一個內部的驅動。其他的競爭標準是eSATA以及Firewire

[編輯]人機介面裝置(HID)

USB沒有完全取代AT鍵盤介面PS/2鍵盤滑鼠介面,但是事實上現在所有主機板製造商都提供至少多於一個USB介面。到2004年,大多數新主機板都配有多個高速USB 2.0介面,儘管有些是內建在主機板上的,需要使用電纜連線到位於主機前面板或者側面的介面。同樣的對遊戲操縱桿,手柄,寫字板和其他人機介面裝置的支援逐漸從原音效卡上的「MIDI/遊戲」介面和PS/2介面上轉移到USB上。現在帶著USB轉PS/2介面轉換插頭的USB鍵盤滑鼠相當普遍,他們可以使用任意2種介面之一。

使用專用鍵盤滑鼠的蘋果電腦1999年1月也開始使用USB介面。最初iPod只有IEEE1394介面,後來在3G的iPod,蘋果電腦開始支援USB2.0,但是還不能用作充電,現在的iPod,已經全面相容USB與IEEE1394,兩者均可充電以及連接電腦主機。

[編輯]歷史

[編輯]Pre-Releases

  • USB 0.7:1994年11月釋出。
  • USB 0.8:1994年12月釋出。
  • USB 0.9:1995年4月釋出。
  • USB 0.99:1995年8月釋出。
  • USB 1.0 RC:1995年11月釋出。

[編輯]USB 1.0

  • USB 1.0: 1996年1月釋出。
    指定的數據傳輸速率為1.5 Mbit/s (Low-Speed)與12 Mbit/s (Full-Speed)。無預測及透過檢測功能。只有極少數的此類裝置出現在市場上。
  • USB 1.1: 1998年9月釋出。
    修正1.0版已發現的問題,大部分是關於USB Hubs。最早被採用的修訂版。

[編輯]USB 2.0

  • USB 2.0: 2000年4月釋出。
    增加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480 Mbit/s (現在稱作Hi-Speed)。根據專案變更通知(Engineering Change Notices|ECN)進一步改進的USB規範。USB 2.0中最重要規範的ECN可以在USB.org查到:
    • Mini-B Connector ECN: 2000年10月釋出。
      規範了Mini-B的插頭及插座標準。注意不要與Micro-B插頭及插座混淆。
    • Errata as of December 2000: 2000年12月釋出。
    • Pull-up/Pull-down Resistors ECN: 2002年5月釋出。
    • Errata as of May 2002: 2002年5月釋出。
    • Interface Associations ECN: 2003年5月釋出。
      添加新的描述符以便將多重介面關聯在在單一裝置功能中。
    • Rounded Chamfer ECN: 2003年10月釋出。
      一項針對Mini-B介面堅固性的建議性、相容性改進。
    • Unicode ECN: 2005年2月釋出。
      這項ECN指定了字串可以使用UTF-16LE編碼。USB 2.0曾指定可以使用Unicode,但沒有指定編碼。
    • Inter-Chip USB Supplement: 2006年3月釋出。
    • On-The-Go Supplement 1.3: 2006年12月釋出。
      USB直連(USB On-The-Go)允許兩個USb裝置不經獨立USB主機端直接相互通訊。實際使用中,是其中一個USB裝置作為其它裝置的主機端。
    • Battery Charging Specification 1.0: 2007年3月釋出。
      添加了對充電器(有USB介面的電源介面卡)的支援,當供電端(作為充電器的USB主埠)和電池連線時,它允許瞬間透過100 mA的電流。如果一個USB裝置連線到專用充電器或主埠時,最大瞬間電流可達1.5 A。(該文檔並未包含在USB 2.0規範中。)
    • Micro-USB Cables and Connectors Specification 1.01: 2007年4月釋出。
    • Link Power Management Addendum ECN: 2007年7月釋出。
      在啟用與待機間增加了新的電源模式。當裝置處於這個模式時不向其發送指令以減少電源消耗。所以,在啟用及睡眠模式間切換要比在啟用及待機模式間切換來的快得多。
    • High-Speed Inter-Chip USB Electrical Specification Revision 1.0: 2007年9月釋出。

[編輯]USB 3.0

USB 3.0支援全雙工,新增了5個觸點,兩條為數據輸出,兩條數據輸入,採用發送列表區段來進行數據發包,新的觸點將會並排在目前4個觸點的後方。USB 3.0暫定的供電標準為900mA,將支援光纖傳輸,一旦採用光纖其速度更有可能達到25Gbps。USB 3.0的設計相容USB 2.0與USB 1.1版本,並採用了三級多層電源管理技術,可以為不同設備提供不同的電源管理方案。Intel的xHCI已經可以支援USB3.0的介面,向下相容USB2.0的介面。USB 3.0採用新的封包路由傳輸技術,線纜設計了8條內部線路,除VBusGND作為電源提供線外,剩餘3對均為數據傳輸線路其中保留了D+與D-兩條相容USB 2.0的線路,新增了SSRXSSTX專為新版所設的線路。USB 3.0的A介面繼續採用了與早先版本一樣的尺寸方案,只是內部觸點有變化。

[編輯]USB On-The-Go補充標準

  • USB On-The-Go Supplement 1.0 :2001年12月發布。
  • USB On-The-Go Supplement 1.0a :2003年6月發布。
  • USB On-The-Go Supplement 2.0(目前版本):

[編輯]擴充功能

PictBridge標準可以使得消費者使用的圖形裝置彼此互通(例如數位相機直接透過印表機輸出)。一般它使用USB做為其底層通訊協定。

微軟Xbox遊戲主機IBMUltraPort均使用自身獨有的專用介面,有別於標準的USB;不同的是,前者(Xbox)使用的是標準的USB 1.1訊號格式,後者則使用標準的USB訊號格式,而供電能力也更強。

[編輯]無線通用序列匯流排

正在開發中的一種無線資料傳輸標準。[2] 設計標準:在3米內達到480Mbp的傳輸速率,在10米內達到110Mbps的傳輸速率。

[編輯]Light Peak光纖技術

Light Peak光纖技術於2009年由英特爾(Intel)在IDF會議上發表,所謂Light Peak是一種新的光纖連接器標準,透過光纖線路發送具紅外線光芒的訊號,當作電腦與其他裝置之間的通用連接線,類似目前USB的功能,以光纖來代替傳統的數據線進行數據傳輸,未來一台電腦可裝設數個Light Peak連接埠,提供不同的裝置使用,也可直接連接到一個具有數種對外介面的裝置上,取代DVI、DisplayPort、USB、Firewire、HDMI等連接方式,預計2010年能在市場上正式運作。

Light Peak的優勢在於可用一種細長的線纜支援多種輸入輸出裝置,目前Light Peak網路線最長可達100公尺,且雙向同步傳輸速度可達10Gb/s,預期這個速度未來10年內將會達到100Gb/s。

[編輯]標誌

[編輯]參考資料

  1. ^ USB Implementers Forum. Mobile phones to adopt new, smaller USB connector (PDF), 新聞稿. 2007-01-04 [2007-01-08].
  2. ^ OMTP Local Connectivity: Data Connectivity at omtp.org
  3. ^ [1]

[編輯]相關條目

[編輯]外部連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Mac Adobe CS5 Master Collection 安裝破解版

Adobe Illustrator CS5 LS3繁體中文版(FileServe)

Mac OS X EI Capitan 更新後 6 大問題 + 解決方法